【叛逆者團隊】讀後感 — 如何激發多元觀點?打造多元團隊?

Ian
Apr 17, 2021

--

It ain’t what you don’t know that gets you into trouble. It’s what you know for sure that just ain’t so.

讓你陷入麻煩的不是無知,而是那些看似正確的謬誤

.

你不知道你不知道的事

這兩句看似矛盾的話,為這本書下了一個總結,我們常常以自己的「視界」看待這個世界,在做決策或是看待一件事情的時候,總是戴著有偏見的濾鏡而不自覺,沒有發現自己身陷在固定的參考框架中,進而做出錯誤的決策並重道覆轍,作者以集體性盲點多元與複製人團隊有建設性的意義創新同溫層以及平均之外六大章節,告訴我們常見且不自知的謬誤以及舉出真實故事來告訴讀者在忽視這些看似正確的謬誤之下,最後會產生什麼結果。

被譽為二十年來最偉大且最具影響力的創作家、作家 David Foster Wallace 於 2005 年時在凱尼恩學院畢業典禮曾經說過一段相當經典且永流傳的故事:

有兩隻年輕的魚一起向前游,碰巧遇上了一隻年長的魚,正在向另一個方向游去,這條魚向他們點了點頭,說道:「早安,小伙子,今天的水還好嗎?」然後兩條年輕的魚繼續向前游了一會兒。終於,其中一條魚看了另一條,說道:「什麼是水?他剛剛說的是什麼鬼東西。」

我們整天日覆一日的做著一樣的事情,用同樣的既定框架去看待每件事情,他怎麼這樣做決策?這個人怎麼這樣開車?請支援收銀是不會趕快按嗎?他為什麼覺得花大錢就是在做品牌?他會什麼擋在捷運車廂門口這樣我是要怎麼下車?他這樣的生活方式有什麼意義?

我們用著自己專屬的有色眼鏡看待外界的一切,最後只能深陷在一樣的結果而不自知,也就是所謂的「觀點盲症」,你被自己的參考框架給限制住了,你無法以別人的角度以及不同的參考框架切入。

David Foster Wallace 的演講很值得一聽,沒有雞湯,以生活中常見的事情作為範例,告訴我們是如何像魚一樣,生活在水中而不自知。

這是水 This is water.
我們對於自身的盲點毫無知覺,如果認真考慮到不同的意見、相左的觀點以及不同的經驗基礎,那麼你在看待世界時,會得到一個更豐富準確的看法。

.

.

集體性盲點

美國的 911 恐怖攻擊事件就是集體性盲點的經典案例,早年的中情局人員組成相當單一,不管是在人種還是認知的多樣性上面,都秉持的所謂的「精英原則」,也就是只要最好的、最聰明的,才能加入這個團隊,最後結果就是,當你周遭都是跟你差不多的人時,你們看事情的參考框架都差不多。

沒錯,以單獨個體來說,這些人都是最厲害最聰明的菁英,但就是因為同質性過高,所以很容易產生資訊上的盲點,最後就會跟那兩條魚一樣,生活在水裡不自知,還會問到:「水!?那是什麼東西。」

在賓拉登的聖戰宣言影片中,他當時身穿簡樸的衣料、鬍鬚及胸,身穿著作戰服手持 AK-47 步槍蹲在山洞中的營火旁發佈了聖戰宣言,以這群菁英份子的「參考框架」來看,這只是一個未開化且反現代的烏合之眾,無法對美國產生什麼威脅,殊不知,在穆斯林的心中,這是一個至高無上且神聖的形象,這影片傳達出來的訊息是相當有影響力且深植於穆斯林心中的,但是中情局的人就是看不到,因為他們的觀點中存在一個黑洞,他們不知道他們不知道的事,最終造成了世人看到的遺憾悲劇。

這情況是不是似曾相似!?

回頭來看,我們從小到大都是受著同樣的教育規範,學習著同樣的義務教育,然後去了大學,跟大家一起接受相關領域內的知識,最後集中到相關產業領域開著充滿複製人的會議,是否很諷刺?這條「正常」的路竟然讓我們成為了複製人,限縮了我們自己的「視界」,增加了團隊的同質性。

你不知道你不知道的事:在解釋以及理解某樣東西前,你必須要知道他的存在。

.

.

多元與複製人團隊

假設我們現在要計算過往二十年全球各區股市的投資報酬率,我們只需要一個精通數學聰明的個體即可完成,因為這是一個單一且線性的問題,這做法沒毛病。

但如果我們今天面對的是較為複雜層面的問題,並計劃組成一個團隊來集思廣益,如果團隊成員同質性過高,也就是所謂的複製人,那這可能就會出現上一段所說的問題:集體性盲點,大家都以相同的參考框架看待眼前需解決的問題。

聰明個體組成的複製人團隊

假設上圖的方框是問題宇宙,同質性過高的聰明個體組起來的團隊就只會侷限在一個小角落當中思考,思維無法擴展到整個問題宇宙當中。

多元聰明個體組成的多元團隊

那如果是本身自帶完全不同文化且在認知以及參考框架上有很大不同的個體所組成的團隊呢?從上圖可以看出,個體因為成長環境、種族、性別、宗教以及同個領域內不同主張學派(例如共產主義資本主義、主動投資被動投資、經濟學與行為經濟學)的不同,便可以透過團隊之間的交流,看待事情的觀點可以擴及整個問題宇宙。

書中舉了許多歷史真實事件來作為上述論點的案例,例如破解德軍的恩尼格碼機,除了找來密碼學家以及數學家以外,英國還找來了擅長破解文字遊戲的玩家,最終幫助盟軍獲得勝利,由奇異博士 aka 福爾摩斯 aka 圖靈 aka 脫歐之戰中多米尼克卡明斯的康乃狄克康拜區電影「模仿遊戲」便是在講述這歷史事件,片中還可以清楚重男輕女以及接下來會提到的階級支配序列所帶來的問題。

同質性高的團體,深究一個問題只是強化了其盲點。每個人都有幾套理論,危險的是那些對自己理論毫無知覺的人,他們賴以形式的理論很大一部分是毫無意識的。

但是,任何事情永遠都有個「但是」,我們也不能一昧地為了多樣性而多樣性,多樣性對於集體智慧的貢獻在於多樣性是跟所面對的問題相關時,如果你是想打造世界上最快的賽車,你應該不會想找一位語言學家加入團隊吧!?

.

.

階級支配序列

還有一種情況是就算你增加了團隊的多樣性,但是觸及問題宇宙的範圍依然會被限縮到某一個角落中,那就是團隊中陡峭的階級序列所帶來的支配性。

最貼近我們生活的範例大概非工作中的會議莫屬了,回想你工作中所遇到的情況,剛開始在會議中大家會踴躍發言,接著團隊成員發現這場會議有支配動能相當強的人存在,這個人甚至還是階級序列中較高位者,於是你逐漸開始減少發言次數,或是讓自己發言順著會議中多數相同意見的人靠攏,形成所謂的「資訊瀑布」,團隊不知不覺讓錯誤資訊彼此之間無法互相抵消,危機就此浮現。

支配性動能高的領導團隊

經過多次的會議之後,團隊觸及的問題宇宙逐漸限縮,變成下圖。

團隊觸及問題宇宙的範圍逐漸限縮

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很簡單,為了世界和平,為了和諧,沒人願意扮演那個特立獨行的人,生活已經很辛苦了,從眾比較簡單,而且與不需要花費太多的腦力,最後形成鸚鵡學舌的「資訊瀑布」,這樣的情況在工作上面不至於危害性命,但如果你今天是要去攀登聖母峰、擔綱飛機的副駕駛或是機艙技師時,那太過強烈的支配型序列,可能就會讓你以及團隊有生命危險了。

作者以 1996 年知名聖母峰山難為例,因為領導人強烈的支配動能,讓團隊成員就算察覺到異狀也不敢提出來,有多年民航機駕駛飛行經驗的成員看到從下方逐漸往山頂飄去的美麗雲朵其實是帶著閃電雷雨的雲層,這樣的危機因為階級序列所帶來的支配動能讓團隊成員看到也不敢說出口。

領隊說氣瓶沒氣了,但團隊成員很清楚知道氣瓶還有氣,是領隊誤判了,也因為階級序列讓其無法挺身而出給予領隊建議,這知名山難也在後來被製作成多部紀錄片以及電影「聖母峰」,陡峭的階級序列所引起的溝通問題竟然會造成這麼嚴重的後果,是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

機艙技師明知道飛機快沒油了,不能再繼續盤旋重飛,過於陡峭的階級制度讓他不敢明確告知機長這件事情,造成空難悲劇,在模擬駕駛的訓練中,副機長也不敢明確指認機長的錯誤,他們寧願死,也不願意頂撞機長,悲劇就是這樣發生的。

人類最大的悲劇,源自於大家沒有能力在思慮周密的情況下讓意見互相碰撞,並以此找出何者為真。

- 橋水基金創辦人 Ray Dalio

.

.

階級制度錯了嗎?

最初提倡平行組織的 Google,在最後也意識到自己需要點階級序列,面對單一簡單的問題時,有個領導人指配大家該做什麼事情以達成目標,這部分是沒有問題的,但如果是需要集體智慧去解決的問題,我們依然需要個領導人,不過必須是個有「聲望」的領導人。

當團隊領導人過譽自豪傲慢,且只會用恐嚇、脅迫、威脅、獎賞、懲罰以及攻擊等方式來帶領團隊成員時,就會產生上段所提到的情況,團隊的多元文化逐漸限縮、錯誤的資訊無法彼此抵銷、團隊成員開始鸚鵡學舌造就了「資訊瀑布」。

但是當團隊領導人合群、大方且合作,且懂得聆聽他人,所作所為真心讓人信服,因此受到大家尊重、敬佩以及追隨的話,那這樣的階級序列便是發自追隨者內心而自然形成的,待在這樣的團隊中,成員的「心理安全」度也會大幅提升,為什麼有些公司職員流動率居高不下,跟成員的「心理安全」度也有相當的關聯,而心理安全度同時也跟團隊階級序列的形成方式有高度的相關性。

如果領導人對於團隊的錯誤是從團隊成員開始檢討,而不是自己以及事情本身的話,造成心理安全度大幅降低,這樣的支配動能就會開始限縮團隊成員的想法,看似極高的向心力其實只是另一種鸚鵡學舌的樣貌而已。

如何打造一個有點支配性,但又不失多樣性並且可以激發各種意見觀點的高心裡安全度的團隊,一直以來都是管理學上的難題,除了因材施教之外,領導人本身也是相當重要的關鍵之一,各方面的均衡才能打造出多元文化的團隊,讓團隊成員發自內心地追隨並且共同往目標邁進,保持謙卑再謙卑的心持續學習,去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重複這樣的過程,不斷拓展自己的知識邊界,成為有「聲望」的領導人,而不是讓團隊「生病」的領導人。

.

.

綜觀全局

從集體性盲點、多元與複製人團隊到階級支配序列,如何打造一個多元文化團隊的輪廓逐漸清晰,除了上述提到的幾點之外,作者對於同溫層、平均數值以及社交如何激發創新等議題都有相當深的著墨,並且引用了許多故事讓人好理解其理論與現實生活的結合。

同溫層的部分,部分呼應了之前所寫的文章「智能社會-進退兩難-社群媒體籠罩下的囚徒困境」,人們是怎麼活在資訊泡泡中而不自知,我們又是怎麼樣不自覺得戴上了「兩層資訊濾鏡」來看待外界,從英國的脫歐到美國總統大選以及白人優越主義,在社群媒體助長之下,人們越來越容易被分化同時建立了自身的高牆,逐步陷入的盲點當中。

創新的部分,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以及交流造就了今日的矽谷以及先進科技,而最早的美國科技重鎮 128 號公路故步自封使其走向了滅絕,最終形成了我們現今看到的樣貌。

跨領域的結合,激發出了更多點子,例如心理學與經濟學,理查賽勒博士的行為經濟學便是一個最佳的例子,「不當行為」一書突破了許多經濟理論上的盲點,為世人帶來了新的經濟學見解。

好的點子帶來了聰明的大腦,而不是聰明的大腦帶來好的點子。

.

.

想要更多好點子?那你就必須有個多元文化的團隊。

想要有多元文化的團隊?那你就必須是個有「聲望」的領導人。

想要成為有「聲望」的領導人?那你就必須要謙卑再謙卑。

我們常常以為自己是對的,殊不知其實錯得離譜。

--

--

Ian
Ian

Written by Ian

我的腦叫我一直寫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