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地圖 The Culture Map】 讀後感 -原來一切都是誤會!?
先說結論,這是一本工具書。
中文書名原本命名為「談判地圖」,後來才改版為「文化地圖」,這本書可以幫助你在與各國不同文化的人交流時,心裡有個底做為參考,知道該用什麼樣的方式與其溝通,避免產生誤會,因各國的人在同樣的環境下,同樣一句話可能會產生許多不同的意思,讚美不一定是讚美,而指責不一定是指責,直言不諱在某些國家文化當中是珍貴的禮物,在其他國家文化當中可能會變成是打臉。
有兩隻年輕的魚一起向前游,碰巧遇上了一隻年長的魚,正在向另一個方向游去,這條魚向他們點了點頭,說道:「早安,小伙子,今天的水還好嗎?」然後兩條年輕的魚繼續向前游了一會兒。終於,其中一條魚看了另一條,說道:「什麼是水?他剛剛說的是什麼鬼東西。」
什麼是台灣文化?亞洲文化?美國文化?文化是相對的,是比較出來的,英國人抱怨法國人雜亂無章毫無秩序、不守時,印度人則抱怨法國人做事太過死板、不知變通,過於有條有序,站在不同的位置,會看到不一樣的結果。
我們往往不會察覺到自身的文化就如同水裡的魚不知道自己在水裡一樣,這本書也跟上一篇文「如何激發多元觀點?打造多元團隊?」所提到的書「叛逆者團隊」內的許多觀點不謀而合,因為文化的不同,我們因此陷入了觀點盲症而不自知。
你不知道你不知道的事。
例如書中所提到的案例:亞洲文化普遍認為美國文化的人說話直接,從不吝於給予讚美,但在否定一件事情時,美國文化卻會將否定的句子藏在正面讚美的話語當中,要給與否定意見之前,會先給予三句正面的意見。
日本文化給人的印象是階級分明,但在為事情進行決策時,卻是尋求所有人共識的方式來做決定,德國人在會議上或是公開場合看似針鋒相對的意見發表,是因為從小教育就養成的辯論習慣,有不懂的地方就當場提出,當下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就針對其問題給與反對意見或是質疑,純粹對事不對人,但同樣的行為在亞洲文化中就很容易會被認定為是對人不對事,單單只是因為彼此在不同環境文化下成長,造就了不必要的誤會,也因此讓團隊必須花更多的心力來處理合作案甚至是併購案等重大議題。
ㅤ
(如果你不是付費會員,可以點擊此連結閱讀這篇,閱讀完如果覺得內容對你有幫助,記得幫我這篇文章「拍手(位於左上或左下)」並分享到其他平台上,這樣這篇文章就可以獲得 Medium 演算法的青睞,讓更多人可以透過 Medium 平台看到這些內容。
如果是付費會員,可以登入後閱讀這篇,我會獲得些收益。)
ㅤ
作者 Erin Meyer 專精於跨國文化管理,擔任顧問協助了無數跨國企業經理人面對不同的文化交流時,可以給予什麼樣的反應以及避免誤會而壞事,結合自身觀察以及研究,作者為此提出了描繪世界文化的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