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n
Jun 14, 2021

【文化地圖 The Culture Map】 讀後感 -原來一切都是誤會!?

文化地圖封面

先說結論,這是一本工具書,中文書名原本命名為「談判地圖」,後來才改版為「文化地圖」,這本書可以幫助你在與各國不同文化的人交流時,心裡有個底做為參考,知道該用什麼樣的方式與其溝通,避免產生誤會,因各國的人在同樣的環境下,同樣一句話可能會產生許多不同的意思,讚美不一定是讚美,而指責不一定是指責,直言不諱在某些國家文化當中是珍貴的禮物,在其他國家文化當中可能會變成是打臉。

有兩隻年輕的魚一起向前游,碰巧遇上了一隻年長的魚,正在向另一個方向游去,這條魚向他們點了點頭,說道:「早安,小伙子,今天的水還好嗎?」然後兩條年輕的魚繼續向前游了一會兒。終於,其中一條魚看了另一條,說道:「什麼是水?他剛剛說的是什麼鬼東西。」

什麼是台灣文化?亞洲文化?美國文化?文化是相對的,是比較出來的,英國人抱怨法國人雜亂無章毫無秩序、不守時,印度人則抱怨法國人做事太過死板、不知變通,過於有條有序,站在不同的位置,會看到不一樣的結果。

我們往往不會察覺到自身的文化就如同水裡的魚不知道自己在水裡一樣,這本書也跟上一篇文「如何激發多元觀點?打造多元團隊?」所提到的書「叛逆者團隊」內的許多觀點不謀而合,因為文化的不同,我們因此陷入了觀點盲症而不自知。

你不知道你不知道的事。

例如書中所提到的案例:亞洲文化普遍認為美國文化的人說話直接,從不吝於給予讚美,但在否定一件事情時,美國文化卻會將否定的句子藏在正面讚美的話語當中,要給與否定意見之前,會先給予三句正面的意見。

日本文化給人的印象是階級分明,但在為事情進行決策時,卻是尋求所有人共識的方式來做決定,德國人在會議上或是公開場合看似針鋒相對的意見發表,是因為從小教育就養成的辯論習慣,有不懂的地方就當場提出,當下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就針對其問題給與反對意見或是質疑,純粹對事不對人,但同樣的行為在亞洲文化中就很容易會被認定為是對人不對事,單單只是因為彼此在不同環境文化下成長,造就了不必要的誤會,也因此讓團隊必須花更多的心力來處理合作案甚至是併購案等重大議題。

作者 Erin Meyer 專精於跨國文化管理,擔任顧問協助了無數跨國企業經理人面對不同的文化交流時,可以給予什麼樣的反應以及避免誤會而壞事,結合自身觀察以及研究,作者為此提出了描繪世界文化的 8 個文化刻度,讓大家在與不同文化的人交流時,可以有初步的判斷依據。

  • 低情境溝通 vs 高情境溝通
  • 直接否定 vs 間接否定
  • 原理優先 vs 應用優先
  • 平權式領導 vs 階級式領導
  • 共識型決策 vs 由上而下決策
  • 任務導向 vs 關係導向
  • 對峙 vs 避免對峙
  • 線性時間 vs 彈性時間

作者也做了一張評估量表圖,讓你可以方便製作自己國家的文化線圖與其他國家進行對照,先來猜猜在下面這張圖中,虛線與實線分別代表什麼國家?

虛線與實現分別代表什麼國家?

低情境溝通 vs 高情境溝通

你會閱讀空氣嗎? 這可能是身處日本以及台灣文化的我們比較擅長的技能,我們較常用隱晦的方式來表達自己想說的事情,對於「好的溝通」的定義,在不同的文化底下可是會有大大的不同。

在美國文化中,如果我沒清楚明瞭的表達讓你知道,那是我的錯,而在許多亞洲文化裡,訊息的傳達卻是含蓄隱晦的,聽者必須要能辨讀言外之意,有時在國際會議中,你可能會覺得美國同事剛剛那句玩笑話是否有在暗示你什麼,是否需要閱讀剛剛那場會議的空氣? 其實他的 Just kidding 可能就很單純的只是 Just kidding。

而英國人的玩笑話在美國人的眼裡可能會被當做是認真的一句話,沒在後面補一句 Just kidding 美國人可能就因此當真了,英國人還會覺得:「拜託,怎麼那麼沒有幽默感,這很明顯是個玩笑啊!」

決策 vs 領導

共識型決策 vs 由上而下決策

這是書中我覺得頗為有趣的部分。

你喜歡什麼樣的決策方式? 你喜歡領導人一聲令下做決策上的定奪,然後團隊成員一起朝目標前進? 還是全部團隊成員都有共識後,再來執行?

平權式領導 vs 階級式領導

你喜歡領導人融入在團隊之中與大家平起平坐?大家都是朋友一家親,你不用稱呼其為長官或是總裁先生,可以直呼其名,抑或是你偏好階級式管理,希望老闆有威嚴、有王者風範,在其底下做事也會讓團隊有光?

如果你將丹麥、荷蘭那種平權式管理帶到俄羅斯、日本或是墨西哥,可能會出現大災難,這文化底下的人可能會無所適從,不知道該如何做事,可能還會覺得領導人軟弱無能不懂得如何管理,而當來自階級式領導文化的人來到平權式文化的團隊當中時,他可能反而覺得自己不受尊重,因為這邊根本沒人把他當作老闆看。

有時候我們稱羨別人團隊的領導文化,覺得別人團隊老闆願意將權力下放並且站在一邊看,擔綱居中協調者的身份,但是同樣的行為在不同人的眼中可能會覺得老闆都只出一張嘴,一點擔當以及領導風範都沒有,不同文化下對於同一件事情的看法,天差地遠。

你喜歡平權式領導還是「憑權勢」領導? 等大家取得共識再行動真的會是適合你的方式? 或許你會比較適合由上而下的決策方式但你卻不知道,還在稱羨別人團隊是平權式領導+共識型決策? 當你真的身處在其中時,你會發現,現實情況跟你想像的美好烏托邦會其實很大的差異。

另外,書中有提到一個有趣的觀點,一般來說,平權式領導通常伴隨著共識型決策(例如荷蘭),而階級式領導則是搭配著由上而下的決策(例如韓國、台灣),這點很好理解,但是在階級文化分明的日本,在做決策時竟然是採用共識型,而講究平權式文化的美國,在決策上則偏向由上而下的方式,快速的決策並且快速地執行然後快速的修正之後在快速地執行,講求最高的效率。

Really? 真是如此?

書中提到,在平權式文化中,越級報告或是越過你直屬長官直接再往上一層去找老闆討論事情這樣的行為是可以被允許的,而據來自法商文化、美商文化的夥伴們則都認為這樣的行為不是一個好主意,更別說身處亞洲文化的我們了。

日商文化也不一定都是階級式領導,待過日商新創的夥伴們也是有遇到採用平權式領導的公司,因此在領導風格文化這方面,單看國家或許太過以偏概全,公司內都是由什麼樣文化的人組成,或許才是造就團隊文化的主要原因。

以全球觀點來看,各國各自都有屬於自己的文化,但其實每個文化中又包含不同個性的個體,將書中所提到的文化與生活經驗相比,你會發現有些國家與你實際碰觸到的經驗可能會有相當大的不同,我想這是理所當然的,不可能所有人都是以同一種模板活在這個世界上,如果真是如此,那這個世界就太無趣了,在傳統公司裡也是有平權式領導+共識型決策團隊,以及階級式領導+由上而下決策的團隊,各有好壞,舉例來說,像是階級式領導+由上而下決策的團隊中,如果領導者的知識邊界不足,沒注意到自己不知道的事,單純一意孤行,很容易造就災難性的決策。

如開頭所說,這本書可以當作是一本「工具書」,在與不同國家文化的人交流之前,可以先參考一下書中所述說的觀點,讓自己心裡可以有個底,遇到狀況時可以知道該如何應對,你不知道你不知道的事,盡可能拓展相關的知識邊界,可以幫助你避免許多不必要的誤會。

另外,不要被世俗的「模範文化」框架給限制住了自己,這世界上沒有最棒的文化,只有最適合你的文化,找一個能激發你熱情的團隊文化,就是最佳的文化。

延伸閱讀:「叛逆者團隊」讀後感 — 如何激發多元觀點?打造多元團隊?